應急指南
全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感染性腹瀉應急處理預案(試行)
全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感染性腹瀉應急處理預案(試行)
一、前言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O157:H7感染性腹瀉是近年來新發現的危害嚴重的腸道傳染病。該病可引起腹瀉、出血性腸炎,繼發溶血性尿毒綜合癥(HUS)、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等。HUS和TTP的病情兇險,病死率高。自1982年美國首次發現該病以來,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相繼發生了暴發和流行,其流行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近幾年,我國已陸續有十多個省份在食品、家禽、家畜、昆蟲、腹瀉病患者中檢出該致病菌,存在著疫情暴發、流行的潛在威脅。為了有效控制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感染性腹瀉的突發疫情,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與健康,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特制定本預案。
二、目的
確保一旦發生疫情,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撲滅疫情。
三、預案啟動條件
凡發生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感染性腹瀉暴發疫情,即啟動本預案。對于既往無疫情的地區發生首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確診病例時,可按照本預案執行。
有關暴發疫情判定和病人診斷標準,參照《全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感染性腹瀉監測方案(試行)》執行,即:
1.疑似病例標準
(1)有鮮血便、低燒或不發燒、痙攣性腹痛的腹瀉病例;
(2)腹瀉若干天后繼發少尿或無尿等表現的急性腎功能衰竭病例;
(3)腹瀉病人糞便標本O157抗原免疫膠體金方法檢測陽性者。
符合以上條件之一者,即為疑似病例,其中(3)為新增標準。
2.確診病例標準
疑似病例或其他腹瀉病患者,具有以下條件之一者即為確診病例:
(1)從糞便標本中檢出產生志賀毒素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或恢復期血清O157脂多糖(LPS)IgG抗體呈4倍升高;或經蛋白印記試驗證實血清標本有與O157LPS、或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溶血素、或志賀毒素分子量一致的特異性抗體;
(2)在流行區內,經省級專家組確認,與確診病例流行病學密切相關,并排除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為臨床符合病例;
(3)腹瀉病例的糞便中分離出不產生志賀毒素1或志賀毒素2及其變種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亦為確診病例(不產毒)。
3.暴發疫情標準
(1)在1個縣(區)或相毗鄰的縣(區)境內,2周內發現不少于10例的具有顯著的流行病學聯系,且無其它原因可解釋的疑似病例;
(2)在1個縣(區)或相毗鄰的縣(區)境內,2周內發現不少于3例的確診病例。
四、對策與措施
1.組織領導,部門配合
在發生暴發疫情時,疫情發生地可根據疫情趨勢和處理工作的需要,成立疫情處理工作領導小組,由當地政府統一領導,協調衛生、財政、宣傳、工商、教育、農業、建設、公安以及愛衛會等各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與分工,做好各項預防與控制工作。要及時安排疫情處理所必需的防治經費和物資,落實責任制,確保各項預防與控制措施落到實處。
衛生行政部門應成立由衛生防疫、衛生監督、醫療機構等有關部門參加的緊急疫情應急處理技術指導小組,研究制定疫情控制方案,落實各項預防與控制措施。
2.加強疫情報告
當地衛生防疫機構在接到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感染性腹瀉暴發疫情,或既往無疫情地區發現首例確診病例時,應以最快的通訊方式逐級報告上級衛生防疫機構,同時報告當地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后,立即報告當地人民政府。省級衛生防疫機構在向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的同時,報告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暴發疫情報告后于6小時內報告衛生部。
為了及時掌握疫情發展趨勢,在處理暴發疫情時,可建立臨時的疫情報告制度,如實行疑似病例日報或零報告制度、腹瀉病疫情動態報告等。
3.開展健康教育,提高群眾的防病意識
要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和多種宣傳形式,在疫區迅速開展預防腸道傳染病防治知識的正面宣傳,教育群眾加強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把住病從口入關。要讓群眾知道腸道傳染病的傳染來源和主要傳播途徑,特別是食品加熱燒熟的重要性,不食生冷變質食品,不喝生水,剩飯菜要充分加熱,不吃未燒熟或腐敗變質的食物。教育群眾一旦出現腹瀉癥狀,應早報告,及早規范地治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要讓群眾知道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療感染性腹瀉可能會加重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感染者的病情,誘發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后果的發生。要讓群眾知道,充分加熱可有效殺滅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良好的個人衛生和家庭衛生習慣是預防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的最簡單、有效、經濟的手段。
4.開展“三管一滅”(管水、管糞、管飲食,消滅蒼蠅),切斷傳播途徑
加強食品衛生監督監測,取締無營業執照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對不符合衛生要求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要停業整頓,對可疑食品可暫時封存,暫停其生產和經營,必要時銷毀處理。對與疫情發生有關的食品從業人員進行病原菌檢查,發現腹瀉病人和健康帶菌者應立即進行隔離治療,經連續三次(間隔3天)糞檢陰性,方可解除隔離。疫情流行期間,在疫點、疫區內不得舉辦聚餐、宴請活動。
加強對集中式供水、單位自備水源的管理,加強對疫區周圍及直接關聯水源的檢測。在疫區必須對飲用水源進行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的取樣檢測。要立即封鎖或停用被污染的水源,對生活供水系統采取嚴格消毒措施,疾病暴發流行期間要適當提高加氯量,以保持標準余氯量,確保供水安全。對分散式給水的地區,要加強井水、缸水的消毒,防止經水傳播。
大力開展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通過清理糞便、垃圾、污水,改善環境衛生狀況,消滅蒼蠅孳生地。落實防蠅措施,做好室內外消毒殺蟲工作和糞便的無害化處理,迅速降低蒼蠅密度。
疫區的家禽、家畜要嚴格管理,實行圈養,避免人畜混居,禽畜糞便要集中堆放,并進行無害化處理。發現動物特別是進口種畜種禽帶菌率較高,衛生行政部門要及時向政府疫情控制領導小組進行匯報,由政府協調有關部門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
5.病人的隔離治療
對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病人和疑似病人進行隔離治療。病人的治療以對癥支持療法為主,可以使用微生態制劑,原則上不用止瀉藥和抑制腸蠕動的藥物。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病人和疑似病人(包括糞便標本O157抗原膠體金方法檢測陽性的腹瀉病人)禁止使用抗生素,疫區內的其他一般腹瀉病人應慎用抗生素。對密切接觸者可進行預防性服藥,首選微生態制劑。
隔離治療期間,要注意對病人的排泄物隨時進行嚴格消毒和處理。對受污染的用具、物品和場所等要分別予以消毒處理。
6.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要重視和加強暴發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在核實診斷、確證暴發的基礎上,根據疫情發生特點,制訂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方案,對疫情發生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通過流行病學調查,查明傳染來源、傳播途徑和疫情波及的范圍,闡明流行因素,提出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為疫情的控制提供科學依據。
五、疫情控制效果評價
疫情控制期間,在衛生監督監測、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學檢測的基礎上,動態分析疫情的發展趨勢和防治措施的實施效果。
經過疫情檢索,疫區在發生最后一例確診病例后,2周內無新發病例,可經疫情應急處理專家組核定,轉入常規監測防治。疫情處理結束后,要在1個月內向衛生部報告調查和處理結果,同時抄報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